我们总有一个习惯:一切的成功归功于我们自己,归功于我们的英明神武、玉树临风,而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偶然因素(往往占很大一部分)。我们还有一个习惯: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别人——下跌是王石和万科的错,是大小非的错,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错……
小熊之家
在我们投资成长的道路上,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阻碍。切记:「「巴菲特」什么阻碍我们成为价值投资者」
一、浮躁的心态。对此,我有切肤之痛。不知有没有人想过:为什么很多投资人都更倾向于彼得·林奇的策略而不是巴菲特的?一种说法是前者更符合现代股市的运行规律,而根据后者的理念我们找不到可以购买的公司。其实,只是我们等不到那些好公司股价出现比较好的安全边际而已。大部分人初入股市都是在市场疯狂而不是市场崩溃的时候,希望的时机越快到来越好——这本身就是一种浮躁的心态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彼得·林奇的效益要超过巴菲特。这其实更是一种浮躁的心态。因为,选择的依据是赚钱的速度,而不是看哪个理念更适合自己。“彼得兔子”的理念当然可以学,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,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到“彼得兔子”的勤奋?是不是也能每周研究公司60个小时以上?是不是也有富达基金这样出色的团队?
二、“股神”巴菲特。很多人会说,巴菲特是投资者前进路上的明灯,怎么会阻止我们呢?其实,我要说的不是现实中的巴菲特,而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偶像巴菲特。我看到无数个人言必称巴菲特。我想,巴菲特要是出一本红宝书的话,这些人恐怕一定会天天带在身上,临睡前拿出来读两遍。
禅宗说:天天拜佛就是杀佛。我们如果根据巴菲特的只言片语,管中窥豹,就以为学到了其投资的精髓,岂不是贻笑大方?比如,人人都知道巴菲特投资了可口可乐,并大赚其钱,所以就一定也要在中国找出相同的饮料公司,就反复地说茅台就是中国的可口可乐,要一辈子持有。再比如,根据百思买,我们就期待着苏宁能够成为下一个百思买(彼得·林奇说过,一般被称为下一个某某的公司都没什么好下场)。难道这就是在学习巴菲特吗?切记:「「巴菲特」什么阻碍我们成为价值投资者」
三、膀胱效应。这是华尔街一个比较著名的——“手中的钱越多,手越痒”,就像“膀胱里的尿越多,就越想尿”一样。无论是个人,还是公司,也无论是投资于证券,还是实业,都很容易犯这个通病。用格雷厄姆话说,就是“钱烧口袋漏,一有就不留”。
四、数学能力。我碰到过一个朋友,追着我一定要我给出对于一个公司估值的,最好举一个具体计算的例子。我反复告诉他,其实估值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,也不可能有。不然的话,最有钱的就是数学家了。但是,这位朋友显然不太满意,可能在怀疑我藏私吧。
其实,重要的并不是找到并学会对于所有公司都可行的估值方法,而是要知道自己真正能够把握的公司类型。我对于价值投资初窥门径,所以只有能力掌握两种半公司:第一种是消费类的用现金流贴现法,随便找本关于巴菲特的书,上面肯定有;第二种是金融类公司,特别是银行类,我使用市净率结合ROE估值;还有半种是某些类公司,主要是“沙漠之花”类的,使用行业间比较法来估值,不过因为这种方法极其粗糙且失误率比较大,所以要求的安全边际也更高,只能算半种。
五、过度自信和博客。人在赞扬声中就会过于自信,过于自信就会带来错误,错误就会导致亏损。当你取得一点成绩或分析正确时,难免会有些飘飘然。如果写在博客上,一方面可能会招来更多的赞扬声,更容易让你发昏;另一方面,一旦你出错,很可能因为面子原因,而更难于认错,更容易为自己辩护或产生侥幸心理。我就在一个错误的价格买入了一个算是正确的公司——美国房车公司(THO),当时我过于相信自己对于美国经济的判断,现在证明这是一个错误。所以,我才会在博客的自我简介留下这样的话:欢迎所有对我的怀疑,欢迎所有对我的质询,这样才能迫使我思考,迫使我谦虚。切记:「「巴菲特」什么阻碍我们成为价值投资者」
六、自归因和他归因。我们总有一个习惯:一切的成功归功于我们自己,归功于我们的英明神武、玉树临风,而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偶然因素(往往占很大一部分)。我们还有一个习惯: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别人——股票下跌是王石和万科的错,是马明哲和平安的错,是大小非的错,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错……反正一句话:不是我的错。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不能从中吸取教训的话,又怎么能成长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呢?
以上便是什么阻碍我们成为价值投资者的介绍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的同时想要了解更多巴菲特资讯消息,可关注股票配资的更新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